痔瘡的問題無論男女都可能受影響,尤其是長時間久坐、便秘或孕期的人群。許多人對外痔與內痔的區別不太清楚,往往等到出現疼痛或便血才察覺。了解痔瘡的成因與症狀,有助於及早採取預防和緩解措施,避免病情惡化。
Q1:為甚麼會長痔瘡,與生活習慣有關嗎?
A1: 痔瘡的風險因素包括:
- 年齡:隨著年齡的增長,結締組織變得脆弱且容易受損,血管也容易擴張,這可能導致痔瘡形成。
- 長期便秘或腹壓增加:長時間的便秘或過度用力排便增加了肛門和直腸區域的壓力,這可能導致血管腫脹和痔瘡的形成。
- 過度用力排便:過度用力排便可能增加肛門和直腸區域的壓力,進而增加痔瘡的風險。
- 遺傳因素:某些人可能有家族遺傳痔瘡的風險。如果家族中有人患有痔瘡,那麼你也可能面臨較高的風險。
- 懷孕:懷孕期間,子宮擴大壓迫腹部和骨盆區域的血管,加上女性荷爾蒙轉變,可能導致痔瘡的形成。
由於痔瘡成因多樣,患者出現症狀時,常常會困惑自己到底長的是哪一類痔瘡。了解外痔與內痔的差異,有助於及早採取適當的預防或治療措施。
Q2:醫生,應如何分辨外痔與內痔?
A2:外痔與內痔的主要差異如下:
- 外痔:位於齒線以下,表面覆蓋皮膚,因此由皮膚神經支配。一旦外痔發炎或形成血栓,會出現明顯的疼痛感,尤其在坐下或排便時疼痛更為明顯,有時甚至疼到難以坐立或休息。外痔還可能出現腫塊或瘀青的現象,患者往往會因疼痛而及早就醫。
- 內痔:位於齒線以上,覆蓋柱狀上皮,由內臟神經支配,因此通常不會感到疼痛。內痔的典型症狀包括便血,有時血液會附著在大便表面或滴入馬桶中;有些患者還會在排便時感到肛門內有異物感或輕微脹痛,但不如外痔劇烈。
由於位置與神經分布不同,外痔與內痔在症狀表現上有明顯差異,但許多人常因便血、腫塊或肛門不適而混淆兩者。
總結來說,了解外痔與內痔的差異及痔瘡的成因,能讓人採取適當的生活調整來預防或緩解痔瘡症狀。對於長期受痔瘡困擾的人士,及早諮詢專業醫師,能有效改善症狀並降低併發風險。
#痔瘡 #外痔 #內痔 #痔瘡症狀 #便血 #肛門健康 #腸胃健康 #便秘困擾 #高纖飲食 #健康排便 #生活習慣 #運動促腸道 #孕期痔瘡 #肥胖痔瘡 #久坐健康 #痔瘡預防 #痔瘡緩解